简介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作者林新浩,讲述史上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

在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个问题上,陪审团是负责裁决的主角。法官才是陪衬,只能做做解释法律、引导庭
审、剔除非法证据、维持法庭秩序之类的“服务”工作。

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美国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老百姓。法庭对他们的学历水平、法律知识几乎没有
任何要求。一个小学学历、没学过法律的人,也有权决定嫌疑人是不是有罪。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制度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这能避
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避免由于法官个人好恶左右案情,也能用来对抗失去民心的恶
法。

不难理解,理论上陪审团成员越多,断案就越客观。出于成本考虑,今天美国的陪审团只有12个人。

苏格拉底的案件常常被现代人当作“民主暴政”的例子,说明“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下也会作
出邪恶的判决。

但是芝诺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
越无知。

我们普通人为什么要研究哲学?我在本书前言里说了,这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哲学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是
什么?

奢侈是什么?贵而无用就叫奢侈。而哲学这玩意儿超级无用。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一听说你是学哲学
的,都狂羡慕。人家想:这人家里得多富裕才敢往哲学身上糟践钱啊。

哲学的发展非但不是一马平川,反而在好几个世纪里都处于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一不留神,哲学前辈
们的努力就会从地球上彻底绝迹。

这底比斯圣队非常有名,最大的特点是所有士兵都是一对一对的同性恋。这支部队都是恋人兵,打仗的
时候谁都不肯后退,战斗力超强。当这支部队被马其顿王子击溃后,整个雅典联军也就溃败了。雅典从
此落入了马其顿人之手。

二十年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所向披靡,最终让马其顿横跨欧亚非三洲,成为人类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帝
国之一,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是的,和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的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是马其顿人。

亚历山大的征服对哲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随着亚历山大的铁骑,希腊的哲学著作得以遍布东欧、北非以
及中亚,散布下无数思辨的火种。如果没有这一步铺垫,不久以后,希腊哲学就会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当然,我们知道,罗马宽容政策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欧洲再也没能形成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大国,而
是永远分成了多个民族国家。 对于欧洲的历史选择,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些我们不讨论。 我只知
道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

罗马帝国成立之初的文化界,宛如咱们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争鸣的地方常常是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
不同学派的人们可以自由宣讲、辩论自己的观点,那是文化人最幸福的时代。

罗马帝国在文化和宗教上奉行的是宽容政策。 比如罗马征服了很多蛮族,那些蛮族原本有自己的神灵。
为此,罗马人建了极其宏伟的“万神殿”,把各个蛮族的神灵都供奉到里面。

犹太教和基督教并不是同一个宗教。首先是在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而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来
的。

在对待经文上,两者都信奉《旧约》,但只有基督教相信《新约》。《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大致在
于,一个是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一个是记录之后的事。

保罗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犹太人以外的民族传播基督教。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作。在保罗之
前,基督教大体上只限于犹太人自己信仰。因了保罗的传教,才使得基督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

保罗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传教中,撰写了大量的神学文章。这些文字后来被
称作《保罗书信》,成为《新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地方在于,这回是显了哲学的大能耐了。基督教对世界影响深远,起步阶段的汗马功劳就是哲学立
下的。

不好的地方在于,宗教和哲学在根子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

王尔德说过:“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奥古斯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一个长久困扰基督教的逻辑漏洞: 《圣经》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
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

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
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个教父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以相信的。埋葬以后又复活
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肯定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
决不了的问题”。

换句话说,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就等于垄断了一切。

也正因为有了印刷术,欧洲人才有了众多崭新的思想,有了哲学的复兴,有了科学的崛起,有了现代文
明的一切:思想自由、理性、怀疑精神、科学、光明的未来。

威尔・杜兰的话说:“每一次收获乃是大地的奇迹与苍穹之杰作”。

欧洲基督教分成了两大派: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路德一方被称为新教。另外,东边的罗马帝国在此
之前还搞了一个东正教。

俗话说“牛打江山马坐殿”。革命的理论者和掌权者常常不是同一个人。就像卢梭成就了罗伯斯庇尔,
路德成就的是加尔文。

加尔文像他的敌人——罗马的天主教皇那样——当上了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

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
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
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那么招人讨厌,却能被后人奉为圣贤。因为他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
所有的思想都要因他的怀疑而诞生,最后还要能经得住他的怀疑才算合格。

荷兰在近代欧洲第一个取消了独裁者,完全采用议会投票的方式处理政务。这种政体从罗马屋大维结束
民主制度以来,已经很多年没有了。此时的荷兰也不能叫作“荷兰王国”了,而改叫“荷兰共和国”。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也就是
从“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
不知道。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
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
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这就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
道理”

二元论能帮助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无敌的,而一切体验归根到底都是精神体验。

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按照笛卡尔的设计,斯宾诺莎把哲学研究推上了一条井然有序的道路。其他的哲学家可以像做数学研究
那样,发明新的体系,创造新的定理。或者按照逻辑规则修改、补充前人的成果。如此,哲学成果也就
必然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真理。

培根强调要重视事实。而在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知识,就要靠归纳法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取得的所有科学成就,都是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推理的结果。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数学是通向真理的桥梁,但不是真理本身。

洛克也承认人的本能是天生的,比如直觉之类。但洛克认为,这些本能就和动物捕食、生存的本能一
样,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习惯而已,并不是什么比客观世界高一等的理性,更不可能由此建立起一个
哲学世界来。

顺便一说,洛克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很大。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皇权当道的时代就提出了“人人生而
平等”“天赋人权”等概念。他的理论影响深远,美国的《独立宣言》甚至直接引用了洛克的著作中的
话。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
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
被称为“经验主义”。

假如哲学是一座通向终极真理的巴别塔的话,那么理性主义者的塔高耸入云,每搭建一次,都似乎马上
可以触摸到天堂。但是这座塔的根基却是几根破木头,经验主义者们经常溜达过来,随便踹上几脚,这
座塔就塌了。 经验主义不同,他们的塔盖得极为结实。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他们只能零零散散地在各地
建造一些矮塔,这些塔既连不到一块,又没法盖得很高。因此经验主义者们的塔虽然结实,却根本没法
满足人类的要求,盖得再多也没有用。

如果不怕被指责牵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重视个别经验、对独断论充满警惕之心的经验主义,是英国
人古板的民族性格的体现。而试图从万物根本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理性主义,正是荷兰和
法国浪漫精神的代表。

莱布尼茨在给他的贵族小姐们解释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没有他,以英国小小的面积,要想对抗整个欧洲大陆恐怕是痴人说梦。而有了他,英国学者一下子就成
为全世界最权威、最有话语权的人。 这个威震天下的神仙就是牛顿。

牛顿,旷世天才,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炼金术士、小心眼儿、世界
末日预测者。 ——对,你没听错,牛顿晚年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出了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就在2060
年。

牛顿的学霸行为还造成了另一个后果。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比牛顿的更简单易用,当时整个欧洲都采
用了莱布尼茨的符号,包括我们今天用的也是莱布尼茨的。但英国出于民族主义,坚持使用牛顿符号,
使得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科学交流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一百多年后,英国实在绷不住了,才放弃了难
用的牛顿符号,改用莱布尼茨的。这一百多年的死要面子给英国学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这简单的三句话,却可以解释小到一块石子、大到一颗星球,乃至宇宙中一切一切物体的运动规
律。而且以当时的观测条件,预测的结果很精确。就算是向来被人们当作神祇的群星,牛顿说它们下一
步该出现在哪里,它们就出现在哪里。

1727年牛顿逝世后,被安葬在英国最高级别、埋葬众多英国国王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英国给他举行
的是国葬,送葬队伍绵延好几英里,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

机械论很好理解,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受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训练。机械论就是除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
主义,也可以叫作“机械唯物主义”。

到了这时,人类理解、设计社会也可以像用力学去计算天体一样简单便捷。人类可以按照这些公式,设
计出一个完美的社会。我们可以自信满满地保证每一个社会政策都是对人类利益的最优解,就像我们可
以保证每一台新发明的机械都是对力学的最优解一样。那样可以避免多少人间悲剧啊。

既然一切都是决定好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奋斗,为什么还要劳动?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人类
只是被操控的木偶,活着听从因果律摆布,死后化为虚无。那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呢?

所以,你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这感觉本身也是被因果律决定好的。连你试图反抗因果律这行为本身,也
是被因果律决定的。

决定论虽然会导致一些很荒谬的结果,导致人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决定论也能起到很强的安慰作
用。唯我论把人看得最大,可以安慰人。机械论和决定论把人看得渺小,也同样可以安慰人。

从逻辑上还可以这么解释。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发生了一回,经验只能告诉我们这是偶然的。那么无
论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发生了多少遍,它还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再多次的偶然累计在一起也不可能把偶然
变成必然。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类似不靠谱的结论。比如因为“少年犯中80%的人都玩网络游戏”,就得
出结论,说“玩网络游戏会导致青少年犯罪”。那“100%的少年犯每天都吃饭”该怎么解释?

休谟有一句名言,说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对休谟不屑一顾的人,把这句话当作休谟白日
做梦的笑话。而对于被休谟说服了的人,这句话代表的是休谟结论的可怕结果。

包括康德,以及后面的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还有对
哲学影响颇大的爱因斯坦、海森堡。这个超豪华阵容全部都是德意志人。他们中有不少是犹太人。

康德却是个另类。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过100公里外的地方。
他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自己家里,而且终身未婚。其实康德有两次求婚的机会,但全都因为他的优柔寡
断,结果错失良机——完全就是宅男的典范呀!

话说康德看了休谟的论述之后,很震撼。他觉得休谟说得没错,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
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康德为此想了很久,突然,一个大胆到狂妄的念头产生了。

这个比喻说,假设每个人终身都必须戴着一副蓝色的有色眼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必须都通过有
色眼镜的过滤才能被人看到。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而世界真实的面貌是人永远看不
到的。 在这个比喻里,有色眼镜是先天认识形式,事物原本的颜色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
是表象。

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
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
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就像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
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的作息时间严格得出了名,但据说有一件事曾经让他主动打乱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读卢梭的《爱
弥儿》。他屋里挂着的唯一一幅画就是卢梭的画像。康德非常喜欢卢梭,而且还关注了在卢梭的影响下
那个彻底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件:法国大革命。

我们今天对辩证法有一种庸俗的理解,说辩证法就是“看待事物要分两个方面”。别人批评一个现象,
你非要说“要辩证地看这件事,这件事也有好的一面嘛”。这是对辩证法的极大误读。这不叫辩证法,
这叫诡辩法,它的唯一作用是把所有的事实都捣成一片糨糊,逃避一切有意义的结论。

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共存,但是处在互为差异、甚至互相冲突的动态之中。事物的正题和反题
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这个冲突的结果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正题和反题最终化为“合题”达到了
协调,升华了。 前面说过,有一个正题就可以找到它的反题,因此新的合题产生之后,它的反题也随之
产生,这样就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又要有新的冲突和升华,再产生新的合题

因此黑格尔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发的、抑制不住的。 同时,这种变化不是无序的,
而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较低级的正题和反题不断变成更高级的合题,也就是事物不断在向高级形
态变化。

换句话说,理性经过不断的辩证,就可以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
本质就是理性。 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精神,而且是一种理性精神。 这个理性精神,就是黑格尔的“绝
对精神”。

因为重视历史过程,黑格尔是第一个重视研究哲学史的人。今天人们学西方哲学的时候,公认最好的办
法是先读一本《西方哲学史》才有资格再谈别的,这个风气就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因此,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按照我的理
解,这里的“理性”指的是绝对精神。“现实”指的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
合乎绝对精神的事物,必然会发生。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也认
为,历史的进程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转、不可阻止的,但是可以预测的。

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巅峰,他创造了一个史上最完备、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黑格尔在生前就获得了
巨大的声望。在他50岁的时候,黑格尔正在柏林大学当教授。不久以后,他将会出任柏林大学的校长,
他的学说将被钦定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生命意志的概念比一般的生物欲望还要宽泛,还包括没有生命的事物在内。叔本华认为,宇宙中万事万
物背后都有生命意志在驱动。小到磁石相吸,大到星球运行,背后的本质原因都是生命意志。

意志是个充满欲望的君王,但是它头脑糊涂,只知道发布命令,不知道该怎么去更好地达到目的。理性
是个头脑清醒的老臣,它虽然对君王的命令有意见,但是限于身份,只能偶尔劝谏君王,大部分时候都
是在用它的聪明才智去满足君王的欲望。 理性不是没有用,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而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 叔本华为什么这么说
呢? 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这没错。但是叔本华认为,欲望本质上是痛苦之源。 因为满足不了欲望,人
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 叔本华打比方说,满足欲望,就好
比施舍给乞丐一个硬币,维持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续到明天。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
说明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更好是好的敌人。”

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

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欲望除了能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还有一个坏处,会带来自私和竞争。生命意志就是不顾一切也要自
身生存着的意志。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每一个生物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去抢。人和人之间会因此互
相伤害。物种间也是这样,比如一个物种吃另一个物种。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某些角度上看确实是成立的。虽然说理性未必就会败给欲望,但对于大部分
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我们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
别人攀比,才会去忍受无穷无尽的艰辛劳动和在各种挫折中的垂头丧气。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活着,为的
都是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也同意,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欲望,不满足
就会产生饥渴感。

对于哲学史来说,叔本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悲观主义的世界观,而在于他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 理性
没落的危机。

所以,人类固然有艺术这类非理性的成就,但是没有了理性,人类就不能积累知识,不能劳动生产,不
会谋生,甚至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如同行尸走肉。

叔本华,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慈祥老头。不!生活中他暴躁刻薄。 尼采,一般人以为他是一
个放荡不羁的狂人——不,生活中他是一个温和的智者。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说物自体是“生命意志”,尼采给改造成了“权力意志”。 “权
力意志”一词中的“权力”容易引起误解。这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意思,而是指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
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他谈的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 表面的内容是同情、
仁慈、谦卑、平等。其实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
制强者。

实际上我们细想,这个所谓的“奴隶道德”,不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吗?所以尼采说:“迄今
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尼采说的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它可以叫作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
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尼采认为,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做那;贵族道德则是在鼓励人们自由创造。

这是因为,权力意志是物自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也是弱者的本质。因此弱者本性也像强者那
样,希望能彰显自己的意志,驾驭弱者。但是弱者他自己弱啊,没能力啊,因此弱者只能躲在“奴隶道
德”下,掩盖自己残忍的本质。弱者是虚伪的,而强者的残忍是彰显自己的本性,是正当的。

“超人”这个词在尼采的理论里不是指拥有强大权力的人,不是说这人一定要当总统、当将军,而是指能
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能摆脱奴隶道德、不被弱者束缚的强者。
超人是尼采对人类的一种理想,在尼采眼里,整个人类历史里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超人。

进化论把这神秘性给打破了。进化论就像牛顿力学那样,用极为简单的理论解释了复杂的世界,而且逻
辑严谨,能自圆其说,不需要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涉,比牛顿力学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幅圆形图的意思是说,不管生物的构造是否复杂,大家都是演化的幸存者。

简单地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像优胜劣汰的大自然那样,有很高的淘汰率,
把不适合生存的人都淘汰掉,以便达到最高效的进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纳粹的种族主义。纳粹认
为只有“优等”种族才有权利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生存下去,其他的“劣等”种族必须淘汰掉,以免和
优等种族抢夺资源,以免他们以通婚方式“污染”优等种族的基因。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给纳粹迫害犹
太人找到了理论借口。

在古代,人类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打破了这个美梦,告诉我们人类不过是生活在广大银河系
一隅中、微不足道的星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星球上的一种生物,没有任何特殊的地位。

人类原本还以为自己是万物之首,和其他动物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贵地位,所以在基督教里,只有人类才有灵
魂。 然而进化论把这种自满也给消灭了。人类只不过是为了生存、在进化论规律下随机突变出的一种生
物而已。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也没有什么高贵性、神圣性。

就不说他3岁指出父亲账本的错误,不说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不说他25岁当选院士,更不说他精通六
七种语言。 只说他19岁的时候就想出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画法。在他之前的所有大数学家,包括牛顿在
内,都没能想出这方法来。当然,我知道,您大概跟我一样,对这什么什么边形没什么概念。正好网上
可以搜到画这个正十七边形的动画,您自个儿看一下就能感受到了。我的意思是,别说19岁了,就算你
我学到29岁,这画法咱都未必能学会。 这个人您大概猜出来了,他叫高斯,法国人,人送外号数学小王

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影响而弯曲,质能越大,空间
弯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

罗素高寿,活了98岁。他出生的时候是中国同治十一年,颐和园还没开始建造。他去世的时候是1970
年,互联网已经诞生了。

他的名言是:“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
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话广为流传。

一个是,毛姆小说《刀锋》主角的原型就是维特根斯坦,两者在经历上有很多呼应的地方。

具体来说: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

换句话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假说,科学家没有办法证实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但是科学理论可以
给别人提供验错的机会。在没被检验出错误之前,我们就姑且相信这个科学理论是正确的。

证伪主义的科学观是,人类提出的各种科学理论有点像是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充满
想象力的假说。证伪就如同自然环境对基因的筛选,经不住证伪的假说都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经得住检验的,也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 那些留下来的理论,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证伪,一旦证明是错
的,就进行修改。这样科学理论就会越来越完善。这个试错、修改、完善的过程是无休止的,科学也因
此会越来越接近真理。

概率主义认为,我们每一次检验科学理论正确,都是在为科学作贡献。证伪主义认为,检验正确并不为
科学作贡献,只有检验出科学理论是错的,才是真正为科学作贡献。

证伪主义的政治观,最关心的不是谁制定的政策,而是无论谁制定的政策,都不能成为绝对真理。不管
是美国总统下的命令还是全世界人民投票的结果,都要给别人留出修改、推翻它的机会。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实际上,所有的形而上学都会陷入无法证明自身的困境。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